其实,所有的病毒都是喜寒怕热的。但是,病毒为什么喜寒怕热,却很少有人说到。本文就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,而这要从病毒的结构说起。
病毒的结构是什么?病毒的中间是一个遗传物质即一个核酸分子——DNA或RNA,外面是一些蛋白质分子。病毒只有找到了宿主,在宿主细胞内才可以复制自己;离开了宿主,病毒根本不能进行自我复制,因为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,没有酶系统。或者说,离开了宿主的病毒不是完整的生命形态,而只是一些化学意义上的分子。
说到这里,在化学家看来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了:温度升高不利于分子的稳定性。
众所周知,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。原子之所以能够构成分子,是因为原子之间有相互作用。有些相互作用比较强,能够在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。比如,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组成的体系,两个氢原子核(质子带正电)相互排斥,两个电子(带负电)也相互排斥,但质子与电子却相互吸引。根据量子力学,可以计算得到这个体系的能量与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(核间距)有下图所示的关系。
我们把两个原子核相距很远时(即独立的两个原子)体系的相对能量设为能量的零点,从图中可见,当两个原子核靠近时,体系能量降低;但当两个原子核靠得很近时,体系的能量又迅速增高。在图中所示的“平衡核间距”处,体系的能量最低。
核间距大于或小于平衡核间距都将使体系的能量升高,从而处于不稳定状态。这就像在洼处的小球,只有在洼底才能够平衡,离开洼底就不会平衡,会自动滚回底部。
氢分子的平衡核间距约为0.074纳米,此时氢分子的能量最低,分子体系最稳定。图中虚线的长度表示氢分子与两个独立的氢原子的能量差,就是两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的键能。这也就是氢分子的稳定化能。正是因为氢分子比两个单独的氢原子能量低,氢分子才能够稳定存在。
但是,原子本身有动能,它要自由行动,要离开这个平衡核间距。稳定化能的存在,就会把离开平衡核间距的氢原子拉回到平衡核间距。所以,通常情况下,氢原子就在平衡核间距附近做振动。就像落到坑中的小球,在坑底做振动一样。如果坑比较浅,而小球的动能比较大,小球就有可能跑到坑外去。同样,如果分子的稳定化能比较小,而原子的动能比较大,原子就可能挣脱稳定化能的束缚,离开分子,导致分子被解离了。
显然,分子的稳定化能越大,这个分子越稳定。而原子的动能越大,就越能破坏分子的稳定。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。
问1 既然温度越高分子的稳定性越差,那我们怎么没有感觉到因为温度升高,氧气、水、石头等常见的物质分解掉或者变质了呢? 答1 问2 既然蛋白质这样不稳定,那我们人还有其他生物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? 答2
由于病毒是喜寒怕热的,而细菌在相对温暖环境下能够快速生长繁殖,所以我们看到,在冬春季比较寒冷的天气条件下,由流感病毒、SARS病毒、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容易流行;而在夏日温暖的环境中,痢疾、腹泻等由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容易高发。
要注意的是,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,-60℃可保存数年,病毒在4℃合适维持液中为中等稳定,但随着温度的升高,病毒的抵抗力下降,但必须达到一定温度且超过相应的时间才能灭活病毒。当达到56℃的温度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。但平时用空调制热升高环境温度不可能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,暖气温度也达不到杀灭病毒的效果。另外,太阳的照射温度不能达到56℃,日照紫外线的强度也达不到紫外灯的强度。